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至西汉前期,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现,其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因此,它成为了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虎纽錞于不仅是重庆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其背后的故事和设计构思更是值得一品。
泄洪口出现的宝物
1989年,重庆万州甘宁乡红旗水库的一次泄洪,让人们看到了巨石缝的虎纽錞于,引得当地村民奔走相告,说洪水冲了一个大铜罐。当时,万县现万州文管所所长接到消息赶到后,从它的色和纹饰繁复程度判断,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
然而,最初发现的虎纽錞于并不完整顶部老虎的尾巴出现了断裂。在沮丧之余,文管所所长发现老虎断尾处,是一个刚形成的新茬,凭着多年经验,他认为老虎缺失的部分很可能就在附。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发动甘宁乡的村民寻找老虎断尾。令人惊喜的是,不到一时间,人们竟然真的找到了老虎断尾,让这件虎纽錞于完好如初。
錞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盛行于汉代。最初,它是一种可以与战鼓配合使用的军乐器。语·吴语鼓丁宁錞于振铎。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指挥进退。战时胡服骑射出现,过重的錞于不适于以轻骑为主的军事,也就慢慢流传到了长江流域,作为祭祀器具存在。
这件战青铜虎纽錞于是战晚期的巴人作品,因其巨大的器型优良的音质,被冠以美誉。
暗含巴人崇虎之风
战青铜虎纽錞于现陈列在重庆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它通高68厘米,重30公斤,肩围93厘米,腹围64厘米。肩围大而腰围,整体呈椭圆筒形。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员介绍,春秋战时间,錞于的大不同,但形状基本一致。錞于的顶上一般都设计有一枚纽,或为环纽桥纽,或作虎形马形龙形纽,方便用绳索悬挂在横梁上敲击。之所以叫虎纽錞于,是因为这个錞于顶部的纽,形似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随着时代的变迁,始见于北方地区的錞于,慢慢传入原。在传到了古巴后,巴人对它进行了一些改装,把它的环形纽,变成了虎纽,这是巴人特殊的符号和图腾。
古代巴人崇虎,史书历多有记载。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巴人首领廪君死后,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之。因此,虎纽在巴文化,既体现着巴人对虎的崇拜,也蕴含着巴人的祖源记忆。在川西陕南湘西黔北鄂西等传统巴文化地区,都曾出土过虎纽的相关文物。
与此同时,这件虎纽錞于上的纹饰,记录了两千多年前的巴人生活。船和羽人的纹饰,反映了巴人原始的交通出行方式;鸟纹鱼纹手心纹四蒂纹等,则代表了巴人传统的渔猎经济模式,那时人们主要依靠打渔狩猎采集为生。这些图案的组合,体现了古老巴人天地生人和谐存的理念。
两千年后重放异彩
关于虎纽錞于奏法,历代记载纷纭。在巴族的青铜文明,虎纽錞于无疑是巴文化的象征,而虎纽錞于配合使用的铜鼓,同样是我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一大创造。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虎纽錞于与铜鼓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两种青铜乐器,是西南民族地区青铜文化交流的表征。
虽然没有明确的錞于奏法资料,但在云南古滇的青铜雕塑形象,我们找到了最为形象的部分答案。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的一件被家博物馆收藏的诅盟贮贝器上,铸有100多个人物牲畜的祭祀场面,其有一个木架挂着錞于和铜鼓的场景,旁有一人执棰并击之,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演奏图象。但是錞于的编组音位演奏已经失传。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为了重现这一乐器,錞于乐舞的创意者刘朝阳用七年时间让家一级文物虎纽錞于不再沉寂。世界上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拥有完整音律,由31个錞于组成,有高低三组音高的虎纽编錞被他研制成功。沉寂二千载的虎纽錞于的演奏之声终于重放异彩。
可能在远古的战场上,鼓声錞于声交织,浩荡的声势,巴人们奋勇狂奔。未,希望更多人能够走它,看到它的光亮,也看到它背后,神秘且灿烂的巴文化。关于虎纽錞于,更多故事和秘密等待着世人揭开。
上一篇:【建议】清蓝果园芒果味发酵复合果汁饮料饮品1L惠州市耶利亚食品饮料 下一篇:【爆】走进甲骨文世界感受古老文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