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博物馆的汉画像石陈列大厅里展示了一块名叫天上人间的汉代画像石,是淮北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块画像石造型奇特,朱先生皖北抱鼓石型汉代画像石祠堂一文认为该造型的画像石应该是祠堂画像石。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祠堂画像石是生人为死者在墓前建立的祭祀用的地上建筑。它主要分布在鲁西南苏北和皖北地区。我著名汉画像石研究专家信立祥在论汉代的墓上祠堂及其画像认为汉代石祠分作四种类型一是单开间顶房屋式建筑的祠堂,二是单开间悬山顶房屋式建筑,三是双开间悬山顶房屋式建筑,四是双开间悬山顶后壁有龛的祠堂。多年人们对汉代祠堂认识多限于上述四种类型。
这种抱鼓石型画像石祠在皖北发现较多,不仅造型异样而且在雕刻形式和内容上有异于常见汉画像石同类内容,装饰上抱鼓石形汉代画像石祠堂画面外围很少加以进行修饰,画面内容之间很少用边框加以分割,其天上人间画像石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从可窥一斑,为我们开辟了汉画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代表了皖北地区的文化类型,区别于其它地域的汉代画像石祠,无疑在研究汉画石祠方面增加了新成员,添补了汉画石祠研究的空白。在今人看画像石是汉代民间艺人雕刻在石头建筑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为笔的石刻艺术品,是古代文化遗的瑰宝。 该块画像石外形呈抱鼓石形,正侧两面采用线浮雕刻画,正面上部立面是蹶张图,下部弧面是飞虎图,侧面分上下三组画面。上部为天堂图,天堂建在九重山上有高低两个天台,高的天台上坐着西王母,身旁植扶桑树,对面站着侍女,低的天台上站着一只九尾狐,昂首翘尾;部是一组狩猎图,左面一人骑在飞奔的马上,张弓射箭,欲射一只惊跑的鹿,右面一人在鹿前张网待捕;下部是一组车马图,左面一个持笏相迎,右面一侍从作导骑。主人坐在支着华盖的轺车上。反映了墓主人死后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既能死后升入天堂又能继续享受狩猎牧场,车马出行迎接的富裕生活。这块画像石反映了汉人精神信仰和日常出行,狩猎的场景。它在浩如烟海的画像石仿佛大海的一朵浪花特别醒目。
发现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分布区域主要有四个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苏北皖北豫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画像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汉画像石虽是丧墓艺术但像石上刻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民间生活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著名历史学家剪伯赞指出汉代的石刻画像在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汉人用一些技法描写的题材风景楼阁则俨然逼真,人物衣冠则萧疏欲动。在有些歌舞画面上所表示的图像不仅可以看见古人的形象,而且几乎可以令人听到古人的声音,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的搜集起,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汉代史。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北京时已经注意搜集汉碑图案的拓本。他看过南阳画像石后盛赞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让鲁迅看到了华民族鼎盛时期那种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上升期昂扬饱满的精神风貌,他认为民族贫弱的时候,这种精神气质尤为可贵。 一代文豪郭沫若见到汉画像石的玄武拓片即为之震惊不已,竟以为大可以与米开朗基罗及罗丹的雕塑媲美,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吴冠先生自述生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法看印象派一个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墓前石雕,第三次是参观南阳汉画馆。他说我简直要跪倒在汉代先民的面前,他说到其艺术的气概与魅力,已够令人惊心动魄了,那粗犷的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把繁杂的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形象,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到大胆的几何形与强烈的节奏感。其许多关键的基本的艺术法则与规律,正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开始探求的瑰宝。画像石所描绘的扑朔迷离的宇宙世界,莽莽苍苍,横无际涯,这块天上人间画像石是他们的一个分子,从我们就可窥探到汉画像石那种荡人心魄的巨大震撼力。这种深沉雄大的艺术气魄是时代的物,只有伟大的时代才能够生伟大的艺术。 汉画像石在艺术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使它不仅成为汉以前古典美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以后的美术发展也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汉画像石创立和发展起的汉代绘画艺术原则,为汉以后的墓室壁画,特别是画所继承。其上远下散点透视构图法成为画的标准透视构图模式,而填白也成为世纪绘画的主要构图原则。汉画像石在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永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艺术丰碑。 在内容上,汉画像石主要有1神话故事,例王公,西王母,四神;2历史故事,例女娲伏羲,孔子见老子图,二桃杀三士;3祥离瑞兽,例铺首衔环双龙穿璧凤鸟熊虎等;4社会生活类,例车马出行,胡汉交战,纺织冶铁,乐舞百戏,楼阁六博等,内容涉及汉代生活的各个层面,追根溯源其内容应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源于战至秦汉的神仙传说,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在内容上与的道教文化高度契合。文化巨匠鲁迅曾作出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根柢全在道教,此说颇广行,以此续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懂得大半,英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由此我们可认为汉画像石上的内容画面,用图像完整记录了汉以前华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是文化的根,看到了先人们是如何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如何传承着华文明,的道儒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的绘画艺术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是如何影响并激励华儿女战胜艰难险阻一步步走到今天。 今天我们观看汉代画像石,它那质朴纯真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粗犷豪放压抑不止的那种昂扬向上,蓬勃外向的张力,仿佛能撑开石头冲向宇宙,这是汉代人精神风貌的展现。从画像石上我们似乎更能直接感受到大汉的雄风,从我们吸取了努力探索,不懈奋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永远激励我们面对困难,直面相对,勇敢进取。杨建华撰稿